▊無限上綱的交易市場
- 「市場經濟」侵蝕了生活,轉型為「市場社會」
- 錢可以交易到超出道德的市場需求,如:逃稅、學位、性、婚姻、奴隸、訂製的精卵子、專屬醫療、私人保鑣、升等牢房、器官買賣、代理孕母、安全的社區、陌生老人的人壽保險、排隊時間、外包私人軍隊等。
- 萬物可交易導致了:(1)不平等、(2)腐敗、(3)損害事物最初的意義
- 基本人權受到威脅:人、健康、教育、時間、家庭生活、愛、自然、藝術、公民義務...等,都不是平等的。
- 市場只關乎「供應」與「需求」,而不會評判道德與否,經濟價值只會在乎「多少錢?」而不是這樣做「應不應該?」
- 市場的道德局限性:兒童不應該被販賣、公民不應該出售選票...,還有更多公共領域需要被拿出來做道德討論,用以制定「市場」在我們社會的角色和其範圍界定。
- 如果身分可以購買,那些令人尊敬的特質、學術研究、知識涵養就會失去意義。
▊市場與道德的問題
- 市場是否需要道德界線、什麼是不該用金錢交易的東西?
- 「排隊」是健全的公民習慣,要是付費能插隊,乍聽好像付出金錢換取便利,但背後犧牲的是「良好的公民價值」變成:「有錢就不用按照規矩行事!」
- 「萬物可交易」導致富人的優勢除了奢侈的消費、心安理得地製造汙染、浪費,連基本的公民權利(路權、居住權、生育權、城市的免費煙火、公共服務,甚至公益,投訴、醫療...)都可以插隊、付費、甚至買斷優先享受!
- 經濟學家認為,讓人們為自己的時間定價,可提高經濟效率;對社會政治學者而言,不合理交易導致社會的不公,是對公眾的藐視。
▊道德爭議的獎勵措施
- 獎勵吸毒和性病者節育:生育能力是否可以交易?
- 經濟學分析可以把所有人類行為標上價碼,限定在「支付能力」的基礎之上就是不公平的,如:性、婚姻、孩子、教育、犯罪、種族歧視、政治參與、環境保護、生命...。
- 獎學金獎勵學習:金錢獎勵學生表現、家長獎勵老師表現,同樣都存有「動機」爭議。
- 企業非法停車、超速、汙染(排放溫室氣體等),繳了罰單,等同拿到了道德許可證,將罰款、額外徵稅皆視為營運成本的爭議不斷。對於富裕的人來說,罰金是微不足道的。
- 付費獵殺頻臨絕種的動物(非洲犀牛、北極海象),反向鼓勵更多人飼養臨絕種物種,這種市場機制讓道德陷入被勒索的處境。
小結:
(1) 自由交易市場無論多麼高效,都不會對其所滿足的各種慾望做出道德判斷,只會不斷增加交易去補償需求缺口。
(2) 當道德可以透過金錢交易來補償,憑藉者「使用者付費」的心態,人們會越發失去「同理心」和「環境公德心」。
▊市場價值取代情感
- 人類行為外包市場:道歉公司、約會培訓公司、分手公司、婚禮祝詞購買、喪禮祝詞購買、求婚金句購買...就會面臨一種物化行為,而導致缺乏誠意、貶低人格價值和帶有欺騙意味的道德爭議。
- 以現金代替禮物:現金在經濟學的角度確實是更有效益的選擇,但一份用心準備的禮物,其代表的是關係的親密度和愛的表達,市場功利最大化「情誼」的表現,目的為避開禮物的價值損失(不喜歡或尺寸不合),然而這不經思考的解決方式,正失去送禮的意義。
- 用金權購買榮譽:透過大額捐款成為榮譽校友、買賣學位、入學名額、獎牌獎盃...進而失去學術機構追求真理、弘揚學術與科學的卓越性、促進人文教育與培育公民美德的意義。
- 買賣器官、血液、精液、卵子和幼兒:因賣相不同標差價的兒童/寵物收養中心,買賣器官,人們在急需金錢的情況下,可能會面臨不可逆、不公平的犧牲去成全富裕者的虛榮或健康。
- 賣淫:身體是否可以任意標價出售,非自願者是否受到脅迫控制、是否貶損人格讓富人發洩慾望。
- 儲放垃圾和核廢料:用金錢補償被犧牲的地區,把公民問題變成金錢問題,會讓受影響的住戶更覺得被打發、缺乏選擇權。取代金錢改成當地公共品質提升作為補償(如醫療保障、圖書館、游泳池、體育館、藝術中心、文化中心等),與居民討論溝通比較可能圓滿。
- 酬勞與無償志願者:無酬志願者通常比有領終點的志願者更熱心投入公益活動當中,無酬公民的榮譽精神相比於拿終點的(其善舉已被定價),在意義層面更深刻,也比較樂意捐款。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 內在動機:榮譽感、責任心、愛、同理心、信念價值、興趣、尊重..
- 外在動機:物質、金錢、名譽獎勵..
- 用捐的還是賣的:若所有行為都被市場標價,那些由內在動機引發的利他主義就會無法發展而感到挫敗和疏離。
- 經濟學關注的不是人類的「品德」和「精神健康」;而是「欲望」和「獲益」,壓抑了人類在給予愛的過程中持續拓展愛的能力。
經濟學家丹·阿雷利(Dan Ariely)做了一系列實驗,證明付錢讓人做某事,相較於請他們無償做該事,可能會讓他們激發出較少的熱情 — — 特別是當這件事情是一件好事的時候。
▊生命市場:投機他人生命
- 員工甚至客戶保險:雇主、公司幫員工和客戶投保(corporate-owned life insurance,簡稱COLI)甚至有死亡期貨產業(death futures industry)可交易,當員工和客戶死亡後,雇主和公司就能賺取一大筆保險金。也有幫重病之人買保險再資助其醫療費的公司(stranger-originated life insurance,簡稱STOLI,2009年後大多數州已視為非法)。
- 保險扭曲:人壽保險曾經是一種家庭安全的防線,而現在卻變成了公司「減免稅收」、「賺取額外收益」的一項舉措。
- 死亡賭局(death pool):賭博網站以運動員的生命作為標的、或是以恐怖攻擊、和領導人死亡作為目標期貨,集資賭博,成功預測年底誰會死去的人,會得到獎金。
- 道德爭議:即便交易生命保單能符合經濟效益,但道德上就成了"希望這些人早點去死"以便拿到投資的回報,變相鼓勵了這種無情、殘忍的文化。
利用他人的脆弱來引誘交易,並從中投資獲益,本就是不道德的行為。允許不道德的交易,將會誘發人性負面特質、甚至鼓勵犯罪的風險 !
一味的追求利益,鼓勵自私,最終的代價就是愛無能!拓展愛(利他)的能力,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在貢獻的時候創造對人、對社會的認同、拉近親密感、歸屬感與安全感,而滿足精神需求的社交天性,進而營造更有益於公眾及個人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