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挫折復原力】_Denis Mourlane

--

https://images-na.ssl-images-amazon.com/images/I/41BYKDHYdiL._SY498_BO1,204,203,200_.jpg

Resilienz: Die unentdeckte Fähigkeit der wirklich Erfolgreichen (Resilience: The undiscovered ability of the truly successful)

即使不斷的失敗也能迅速恢復活力,憑藉著勇氣和決心,有智慧地運用有限能支配的資源,總是不斷地為自己確立有挑戰性的新目標!

Photo by Laura Chouette on Unsplash

▋要素一:情緒掌控力

  1. 將情緒往積極的方向去引導,透過客觀描述自己的情緒,進而理解自己。
  2. 運用同情、共感、寬容去包容接受當下的狀況。
  3. 擁有極大「讓自己幸福」的意願,調整情緒,讓自己好過一些就是一種幸福的方式。

▋要素二:衝動控制力

  1. 擁有「集中精神」在目標的能力,為了「達成目標」可以忍下情緒和衝動憤怒。
  2. 懂得犧牲的「意義」,目標對自己所帶來的意義與價值,可以忍受枯燥、挫折、壓力與忙碌。
  3. 選擇更有效率的安排時程與精力,避免情緒擾亂心情。

▋要素三:原因分析力

  1. 透過訓練精準的思維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判斷何時完成/放棄目標)
  2. 花時間徹底分析自己的負面處境
  3. 尋找自己消極/負面狀態的正確原因

▋要素四:同理心

  1. 設身處地的考慮別人的感受和想法的能力
  2. 幫助我們面對他人的情緒,並用清醒的頭腦做出反應
  3. 同理心可以幫助我們在艱難的處境下做出良好的控制

▋要素五:現實樂觀主義

  1. 對現實具備積極態度
  2. 基於現實條件而選擇樂觀,包含補充想法以及提出更多選擇思路

▋要素六:目標明確性

  1. 注重目標的明確性,樂於學習新知並學以致用
  2. 內在動機:超越、突破自己

▋要素七:自我效能信念

  1. 相信通過自我的努力可以改善周遭事物、相信可以創造命運
  2. 我是我生活的創造者,而非受害者
  3. 人可以通過持續性的訓練,改變自身根深蒂固的觀念,並在一生當中保持學習的態度
  4. 為挫折復原力持續投入努力之人,才能擁有面對挫折的信心,以及擁有強壯的復原力
Photo by Laura Chouette on Unsplash

花時間去思考,積極的情緒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到底需要做什麼,才能獲得成就和幸福?真正和幸福連結的基本心理需求是什麼?

▋五種內在基本需求

幸福就是需求達到平衡且符合一致性,有強大挫折復原力的人,就是通過滿足基本心理需求來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

過度追求某種需求、需求間互相排斥、或缺乏一致性是大部分人生活普遍現況。

  1. 趨樂避苦:投入熱愛、有趣的事物,進入心無旁騖的狀態,帶來的反饋,包含愉悅、快樂與興致;避免過度耗竭和過度無聊帶來的痛苦與傷害。
  2. 人際紐帶:建立長久、真誠、緊密的人際關係,對於消除壓力和恐懼有良好的效果,帶來滿足感與安全感。
  3. 自我價值:人們想要對自我感覺良好,想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有價值的,並被其他人所愛戴的。透過克服困難、達成目標是一種方式;將注意力從自身轉到更大的歸屬上,相信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有意義的,也是一種方式。
  4. 導向和控制:「該去哪裡、該做什麼?」控制生活中不確定因素,讓事情有其方向、目標與掌握,當人們遇到離婚、解雇、疾病等打擊,就是這種需求受到了傷害,高復原力的人會儘快找出事情的問題,釐清其選擇,引導生活回歸正軌。
  5. 一致性:若事物不相關聯、自相矛盾,就會令人手足無措、破壞信任。理解和認識生活的一致性,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將導致不同的情緒反應,掌握看待事情的方法,從中釐清生活的秩序。

人的大腦終身具有神經的可塑性,思維是可學習、可訓練的,能支持我們幸福和成功。

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做你自己,專注在自己的優點

▋提升復原力的10種技巧

  1. 愛它、改變它、離開它:接受現實的樣貌,透過重新構造令人愉快和有益的視角,來替換那些令人不舒服的看法,想像複雜和充滿變化的世界,就是自由和充滿機會的世界,如果不能持續忍受現況,那就愛它(接受它,接受自己)、改變它(改變自己)、離開它(放下它)。
  2. 檢查自我的影響力:審視自己是否可以影響、改變現況?審視可改變、不可改變的範圍,細思不順利的事件對自己是否有助益的部分,即使感覺折磨也要鼓勵自己,為其有益的部分堅持到事態轉變至可以做選擇的時候,學習承受、支撐情緒而不是去打擊、加重已經在受苦的自己。
  3. 塑造觀念:直覺下的因果(A)情境 ▶(B)信念系統(心態/解讀) ▶(C)後果。學習內省,創造自已的信念系統,讓情境對自己的處境或感受更有助益,塑造公式為:(A)情境:哪些情境會導致負面反應?▶(C)後果:找出那些情境導致負面感受? ▶(B)信念系統:具體是那些心態導致負面感受? ▶(E) 效果:此時對自己更有助益的反應有哪些?▶(D)駁斥:找出哪些新信念可以導致有益的情緒反應?
  4. 審視情緒的變化:借助自己的情緒感知,認真地審視情緒的感受,並分辨情緒對應的情境是否具備真實的威脅,如果感受太強烈與現實情況不符,代表我們觸及自己心中的冰山,有更深層的信念等我們改變它或繞開它。
  5. 融化心中的冰山:想像的畫面可以引發真實的生理反應,為此應該深入挖掘內心的潛在信念是如何影響情緒,以及該信念與內在的需求是否「衝突」或「追求過度」?不管是自我中心、完美主義、自我貶低、延遲或即時享樂...等,把內在的冰山描繪出來。
  6. 避開思維陷阱:思維陷阱最常見有(1)災難化:完蛋了、死定了、(2)最小/最大化:最小化成功,最大化失敗、(3)不實揣測他人想法:擅自定義他人的惡意/善意,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加害者、(4)情緒化推斷:過度在事實上加入情緒,誇大了其傷害或收穫程度、(5)個人化/外部化:歸因自身或外部、(6)普遍化/特殊化:以偏概全或針對事件特殊狀況、(7)持續性/暫時性:總是這樣的結果、當下狀態導致的暫時結果。強大的心理建設在於歸因自己,並靈活的了解事件"並非總是"、也"並非全部"都呈現當下情況。
  7. 發現事物的正面性:負面的情緒有其"警示危險"的價值,盲目的樂觀並不是好的思考方式,反之則變得厭世、無所謂。「正面性」來自於勇於承認內心的感受,並堅信自己透過行動,能為情況帶來改善,全面地接受生活和自身的優缺點,才能夠發現其中固有的正面價值:機會和潛能我們早已擁有,只要不斷地學習去應用它。方式有:(1)每日睡前寫下幸福日記,隔天早上讀一次、(2)觀察並記錄自己的優勢,累積並記牢自我優點去應對挫折、(3)向親近的人蒐集自己的優點,未來面對壓力時可以舒緩恐懼。
  8. 專注於當下:充分的休息是維持精力的基石,什麼都不做,放空自己,透過觀察周遭環境達到放鬆,放鬆集中精神都是專注當下的結果,當處於專注狀態時,思緒不會有過去未來任何不相干的事物,技巧有:(1)大膽的放手去做!耐心的去集中注意力,維持時間將會越來越長。訓練專注地體驗當下,不被任何事物分心。(2)運用冥想:觀察意念導向的每一處,有意識的專注走路、吃飯、沖澡每一個動作呼吸,長久能達到撫平壓力、疼痛、創傷。
  9. 建立與人的連接:群體比個人有更強大的力量和意義,緊密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帶來保護與支持,維持意義歸屬感,其挫折復原的能力最高,懂得平衡生活與工作之間的連接,生活才能供給工作能量,避免「不一致性」的風險。復原力背後的驅動層級(低▶高):個人成就▶家庭關係▶社群關係▶高層次的信念/價值。
  10. 做仁愛之人:最重要的挫折復原能力,是將注意力從自身移至他人與環境,給予他人友善、關懷和支持,擁有同理心,收穫的其實是「一致性」,而一致性給我們內心帶來真正的和諧與自信,

--

--

俄勒岡小婦人
俄勒岡小婦人

Written by 俄勒岡小婦人

分享|學習|烹飪|故事|Taiwanese in Orego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