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可是我偏偏不喜歡】_吳曉樂

--

圖片來源:博客來

▊歧視與偏見

  1. 性別歧視:男丁承血脈、女娃是負債,男生扛責任、女生就是照顧者,戀家貼心小棉襖?男人抒發情緒是真情流露,女人則被指為歇斯底里(大姨媽來)。
  2. 月經歧視:衛生棉為何需要紙袋掩飾?經血為何被視為汙穢?
  3. 厭女情節:女性的談吐、舉止、外表不但更容易受人評判、甚至導致自我厭惡。
  4. 初戀情節:多年殘念的初戀,竟是師長擅以學業為由,私下干涉交往導致,師長真有這權力?
  5. 性偏見:男生討論性總比女性更理直氣壯,不用偷偷摸摸,男性的性體驗都是炫耀資本,女性的經驗則淪為破敗不潔。所謂的童話、A片、言情小說其實都比現實的性本身還殘虐。
  6. 婚姻:很多女性誤以為自己嚮往婚姻,其實只是嚮往婚禮,和童話中結束在婚禮上的一句:「從此幸福」,無視婚後的腥風血雨,只責備單身者的「眼光太高」。
  7. 聖母病:一旦冠上妻子母親之名,終身受家庭綑綁,犧牲奉獻、收盡爛攤還要百般容忍遷就的戲碼,活成一個「怨」字。
  8. 母親:母親是窒息的同義詞,兒女表現、家事、照顧老公的批評通常落在母親的肩上,心碎一地,默默收拾,重理秩序,究竟要失去多少自我才能成全一個圓滿的家。
  9. 父親:在失意中難以振作的父親,無法滿足兒女的安全感,只能把期待放在子女身上,同樣受到打擊的子女還要背負期待、接受指教,彼此無法互相理解導致距離和衝突越來越深。
  10. 手足:手足被比較的次數越多,也因為回憶中不是攜手而是差異居多,成年後越容易疏遠彼此。
  11. 女性備受歧視的鋒芒:女人的鋒芒會傷害男人的自尊,要對兄弟丈夫的失意愧疚,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偏見,不僅害了男人、也害了女人。
  12. 神話:弄神、造神,崇拜的背後,是人們希望神能夠滿足自己的願望和投射,當然凡人無法活得像神一般完美,成了「假神」的人只好屢屢受罪於各種崩壞批判。
  13. 吃與愛:為愛犧牲的健康(減肥)、自尊、金錢,換到的只是取悅對方的虛榮,妳在為難自己,對方也不會接受妳真正的樣子。
  14. 矯枉過正的正能量:身體受傷需要時間復原,生活受創也不要期待他人馬上振作,對痛苦和軟弱的恐懼讓人遠離負能量者,不切實際的希望人生像社交媒體一樣常保光鮮亮麗。
  15. 都市:機會遍布,空間狹小,入不敷出,人心惶惶,人人被時間所趕,半點耐心不得,活不得成個人樣。
  16. 偏偏不喜歡:社會期待的體面生活、社會價值,叫人庸庸碌碌、朝九晚五,連想要拒絕都不得理直氣壯。
  17. 寵物:無須言語的陪伴、需要和眷戀,在寶貝寵物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安慰和愛。
  18. 母親的遺憾:藉由生養小孩來彌補自己缺失的童年、更嚴肅看待是非,活在當下也更加關心未來,即便為了摯愛的子女付出一切,仍堅持要有「實現自我」的志氣,身教大於言語。
  19. 自在:以自己的樣子存在。
  20. 道歉:把你從別人身上掠取走的物品、情感或尊嚴,謹慎地交還給對方,因為那本來就屬於他們。
  21. 別人的故事:有時候,光是見證、承認某人的苦難,就足以為他們帶來安慰。即便情勢所逼、不夠勇敢,我們依舊值得一份諒解。
  22. 創作者的家人:每一個創作者身邊的支持者,愛人或是家人,為成人之美而犧牲奉獻、無微不至乃至吞忍禁聲。

▊心得

散文其實沒有什麼好筆記的,寫下純粹為個人記性不好,只有作者本身的文筆和故事才能嚼起所有滋味,故事版本不同,被歧視、壓抑的體驗個人都是心有戚戚,身為人要反抗、要屈服的時機太多,要能不負自己、不負他人的活著太難,每個人都在取捨的同時,承擔著各自的酸甜苦辣,生活的本質就是踉踉蹌蹌,有時不得不踽踽而行。

對於性別價值的荒謬,年輕時已經目瞪口呆過,過往社會對於女人之不公,還要女人保持愚蠢到無法認知到自己的脆弱,現今還有退化中的男性,期待女性能方方面被控制掌握、被家庭子女束縛,好在有成千上萬的女性大幅地在知識上深究,有能力自我理解和理解他人,在不公不義的社會偏見下,至少活出一個不枉此生的身影。

--

--

俄勒岡小婦人
俄勒岡小婦人

Written by 俄勒岡小婦人

分享|學習|烹飪|故事|Taiwanese in Orego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