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你是你吃出來的》_ 夏萌

--

圖片來源:博客來

▊修復細胞損傷的唯一方式:來自食物的營養素

  1. 為細胞代謝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
  2. 為新生細胞提供能量:蛋白質和脂質
  3. 為新陳代謝提供媒介:蛋白質、膽固醇、礦物質、維生素
  4. 培養腸道好菌:膳食纖維
  5. 維持生命必須:水

食物中好的膽固醇(雞蛋)和肝臟產生導致動脈硬化的有害膽固醇不是同一種東西 !

慢性疾病都是不恰當的生活方式和飲食引起

▊不同的生活狀況,補充的營養皆不相同,沒有包治百病的食譜

  1. 飲食:沒有運動的情況下,男性一天消耗为1400千卡/天,女性1300千卡/天,實際熱量要依照個人參數計算,過多攝取就會肥胖。
  2. 鈉要看流汗量而定,碳水化合物要看體力量決定,用腦多則須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還有脂類中的膽固醇、磷脂DHA、EPA
  3. 防止慢性病:植物性食物佔65%左右,主要是水果、蔬菜、堅果、豆類和蜂蜜;動物性食物佔35%左右,主要是肉類、蛋類、魚和蝦貝類。
  4. 不要吃加工食品,我們的蔬果隨著工業化的大型農業,營養已經越來越少,如果還參雜加工食品,不但充滿危害健康的成分,更會導致營養素匱乏。
  5. 湯水裡面的養分(中藥湯、雞湯),營養遠差於原型食物和肉類(湯多是礦物質、游離氨基酸、脂肪酸、脂溶性維生素、鹽及微量元素),應該多吃原型食物營養才均衡。
  6. 粥、湯、麵(高鈉,高油、高碳水),由於體積大調味料多,比較適合體力勞動者短時間吃,現代人缺乏運動了,更不能吃這種高碳水、低營養的食物。
  7. 室內活動者:低能量密度,高營養密度;體力劳動者,高能量密度,高營養密度。「能量」=糖、酒精、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 (1);「營養」:7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
  8. 食物種類多不代表營養豐富,很多種類如果都算碳水,營養仍不足,每一種類都要依照份量攝取!

建議按照書中的計算方式,依身高、體重、生活型態、環境等參數去計算BMI、建議熱量、主要營養素的每日熱量上限和公克數,就能更清楚自己該吃什麼。特殊人群,例如:孩童、孕婦、疾病者、運動員和營養不良者,營養素要另計 !

▊碳水化合物(以我跟先生為例,一天230~360公克):各種澱粉、薯類、穀物雜糧、根莖類

  1. 糖類、提供身體必須的能量
  2. 份量很重要,碳水化合物失衡表現:血糖不正常、腹部肥胖

▊蛋白質的價值:豆、肉、魚、蛋、優格 (以我跟先生為例,一天87~138公克)

  1. 身體消化「蛋白質」的時候,比消化碳水和脂類還用掉了更多消化熱量,維持飽足感效果長
  2. 動物的蛋白質含有胺基酸,對細胞來說比植物蛋白質還能有效利用
  3. 缺乏蛋白質,容易肌肉無力,消化能力差,睡眠不好、抵抗力低下,感冒發燒或者發生泌尿系統感染;肌肉無力,容易疲勞;胃腸道蠕動能力下降和消化酶的缺乏,導致消化不良;全身發冷,沒有力氣,甲狀腺功能低下;貧血,雙下肢水腫或有腹水,骨質疏鬆
  4. 份量很重要,蛋白質攝入過多,易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肝臟損傷、腎臟損害

▊脂類的價值-:肉蛋奶魚、植物油和堅果 (以我跟先生為例,一天58~70公克)

  1. 脂類三大功能:提供熱量、為脂溶性維生素載體、提供必需脂肪酸,缺乏會導致全身無力、視力減退、皮膚粗糙、乾癢,出頭皮屑,眼睛乾澀、以及脂類維生素缺乏的衍生疾病
  2. 類脂「磷脂」雞蛋、芝麻、葵花籽、大豆等:維持細胞新陳代謝、基礎代謝及荷爾蒙的均衡分泌有重大作用,而且在增強人體免疫力和細胞的再生力方面也十分關鍵,在調節血脂、保持血管通暢方面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 類脂「固醇脂」蛋肉:增加細胞膜的韌性和堅固度,防止細胞膜損傷。另外,它還是形成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性激素的原料。膽固醇進入人體後還要參與合成維生素D3 和膽汁酸,從而防止骨質疏松、低鈣,幫助脂類消化和吸收。
  4. 類脂「糖脂」奶製品、甜菜,人體會從葡萄糖+不飽和脂肪自行合成:絕緣和增快神經傳導速度
  5. 避開反式脂肪酸:人造脂肪、各種加工產品裡的油脂都常有、奶精
  6. 過多會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肥胖

▊維生素(蔬果奶蛋肉):自然飲食的情況下,只會缺乏,很難過量

  1. 人體大多難以自行合成
  2. 食物加工過程中,如熬煮時間過長,沖洗次數過多,或者油炸溫度過高,都會破壞食物中的維生素。
  3. 脂溶性維生素A、D、E、K,攝取過多具有毒性;水溶性維生素B群&C,可自行代謝,會隨汗水和尿液流失
  4. 維生素A:關係眼角膜健康,來自:肝臟、奶油、雞蛋、油炒綠葉蔬菜
  5. 維生素D:維生素D在預防癌症中有重要作用,幫助骨骼、細胞功能調節、基因轉錄必須,缺乏會導致骨鬆、抑鬱、高血壓,來自:魚肉蛋奶、太陽光,建議吃維生素D補充錠!
  6. 維生素B群:有12種以上,合成辅酶、能量代謝、完善神經細胞、促進細胞分裂,缺乏會導致上火、記憶差、消化不良、暈眩,來自:種子、奶蛋豆、蔬果,外食者建議依照建議攝取量吃B群補充錠!
  7. 維生素C:皮膚、血液、細胞的抗氧化、解毒和合成激素必須,缺乏會牙齦出血、心臟衰弱、骨質疏鬆、貧血,來自:蔬果(一天三種水果,三種蔬菜)

▊礦物質(蔬果、海鮮、菇類、藻類):

  1. 只能透過外在攝取
  2. 體內的各種細微離子,人體有50多種礦物質,用來平衡各種營養、建構身體骨骼(鈣、磷、鎂)、構成蛋白質(磷、硫)、調節壓力(鈉、鉀、氯)、調節酸鹼值(鈣、鎂、鉀、鈉=鹼性離子,硫、磷、氯=酸性離子)、維持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鉀、鈉、鈣、鎂離子)、構成激素和酶等作用(鐵、碘)。
  3. 攝取要點:不能過量、從食物攝取最安全、成長環境會影響攝取量
  4. 若透過藥物攝取過多會造成腎臟疾病和皮膚問題
  5. 【鈣】建議攝取1200mg/day(奶製品、豆奶、芝麻、蝦皮、海帶、杏仁、花椰菜):維他命D幫助鈣質吸收,缺維生素D症狀包括:疲累、慢性疼痛、受孕困難、血糖控制異常、血壓異常、皮膚乾澀、消化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缺乏等;而缺鈣則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反映遲鈍、呼吸困難、血壓高、容易抽筋或僵直、骨頭疼痛感、四肢或嘴唇麻木等症狀。
  6. 【鎂】建議攝取350mg/day(影響細胞的活力(綠葉、海帶、海鮮):缺乏的表現為胃腸道的症狀,比如厭食、惡心、嘔吐,馬拉松選手特別容易缺乏
  7. 【鐵】建議攝取10~15mg/day(肝臟、血、肉魚):關乎血液中運輸氧氣、遺傳物質合成、維持免疫功能的作用,缺乏會影響發育、智力和貧血,導致指甲脫落、暈眩、怕冷、心悸。維生素C幫助鐵吸收,鹼性藥物降低鐵吸收。
  8. 【鋅】建議攝取11.5mg/day(牡蠣、海鮮、蛋、肉):分布於肌肉、骨骼、皮膚,眼組織的視網膜、脈絡膜、前列腺以及精液中,可促進生長發育、組織再生,調節基因、增加記憶、免疫功能、組成酵素、代謝維生素A。膳食因素中的植酸、膳食纖維以及過多的銅、鎘、鈣和亞鐵離子等會妨礙鋅的吸收,而維生素D、檸檬酸鹽等則有利於鋅的吸收。
  9. 【碘】150mcg/day(海產):參與甲狀腺素的合成,缺乏或攝取過多都會造成甲狀腺問題。
  10. 豆腐中的鈣與波菜的草酸會在胃腸道裡結合,之後從腸道排出,鈣吸收雖然少了,反而降低腎結石的機會。

▊膳食纖維(蔬果、菇類、藻類)

  1. 每天要吃到至少35克,粗纖維、葉菜、穀皮、果皮、奇亞籽
  2. 排便順暢代表攝取足夠,也會培養腸道好菌

▊水

  1. 每日攝取至少1500~2500ml,以尿液淡黃色為正常,太深表是喝水少,透明表示喝太多。
  2. 不要渴了再喝水。缺水量到達體重的2%就會口渴,缺10%低血壓、體溫升高,缺20%生命危險。
  3. 缺水,血漿總量減少,從而引起血容量減少和血液黏度增加,引發血栓。

▊總結

這本書內有很多很棒的細節和精彩的個案,會擴充我們對於營養和營養素在身體扮演的重要性,提升認知的同時,也會更留意我們吃進去食物的價值和份量,以及了解外食和零食為何造成慢性病的原因!

所有的數值都是參考,不必斤斤計較,除了通過計算來拿捏份量外,還要隨時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了解自身對飲食的反應做調整最為合適。

最重要的是,學會了觀念後,每次吃東西前,先動頭腦好好想想,對於食物的選擇就會更營養囉。

--

--

俄勒岡小婦人
俄勒岡小婦人

Written by 俄勒岡小婦人

分享|學習|烹飪|故事|Taiwanese in Orego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