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人人都該懂的批判性思維》_莎倫·M. 凱

--

▊ 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1. 釐清事情是否經得起考驗
  2. 捍衛自由思考的權利
  3. 反覆琢磨自己和他人思考的邏輯,探索真相的一個過程
  4. 避免被混亂的邏輯所愚弄、利用

▊什麼是論證

  1. 論證的格式:前提(1)(2)(3....)→論點(1)(2)(3….)→結論
  2. 釐清:表達「專有詞語」各自的「定義」為何?
  3. 考驗:表述假設的「前提」是否真實可靠?
  4. 分析:作者的「動機」和所想表達的「論點」是什麼?
  5. 【歸納論證】:舉相似性案例以此類推,盲點是"前提的真實性"≠"結論的真實性",結論有不確定性
  6. 【演繹論證】:由同條件的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前提的真實性必須保證結論的真實性(已知事實),也就是前提比結論更重要,盲點是結論仍然具有不確定性
  7. 評估論證的正確性在於「假設前提」和「結論」的關係是否正確,進而確認前提1、2、3..的有效性。

有效的論證(邏輯結構正確)並不代表你認同他的觀點,也不代表其論證就是真相,學習論證的價值在於可以避免犯下形式謬誤,也就是說了一堆你以為正確的前提,卻和結論衝突或無關;就算結論和前提都是正確的,但論證的邏輯錯了,它仍然是一個錯誤的論證。(舉例:蘋果是水果,香蕉是水果,綜上所述,所以梨也是水果,由於論證錯誤,梨與假設的前提無關,就算結論和前提正確,仍是一個錯誤的論證。)

形式謬誤 (Formal fallacy):推理形式錯誤的論證,可能是未經證實的斷言、以偏概全,常常帶有使他們聽起來好像已被證明是事實的信念,媒體新聞特別容易出現,

▊內化壓迫internalized oppression

精神上的同調是享有高品質交流的潛在條件,如果周遭的人都重複某一種文化或種族上的偏見和謬誤,宣導階級主義、資本主義、陳腐思想的媒體、家人朋友充斥著倫理道德綁架的負面玩笑,在烏煙瘴氣的環境底下,這些思想有意無意的會內化到我們的潛意識,稱作「內化壓迫」(internalized oppression),除非我們能抵著挫敗感極力反抗或變換環境,否則最終會接受那些壓迫者的方式來對抗自己,壓抑了自我原有的創造力和潛能,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歧視,包含:歧視外來種族、女性、同性戀、憂鬱症患者...等。

▊直言三段論

主項(Subject)-連項(Middle);連項-謂項(Predicate);總上所述,主項謂項

S=M;M=P;總上所述,S=P

主要項目為「主項」;被連結項目被稱為「連項」,也視為主要前提;被連項給關聯的事物稱「謂項」,視為次要前提

  1. 在邏輯中,推論「從屬關係」的範圍界定非常重要,釐清其中的範圍到底有沒有關聯,關聯是否合理,會是判斷前提和結論有沒有成立的重點。
  2. 依照規則型的(1)肯定句型、(2)否定句型,還有陳述事實型的(3)部分肯定、(4)部分否定;以及四種格式(主項、連項、謂項排列調換),可發展出256種三段論邏輯變化,但其中只有15種是有效的。
  3. 避開三段論常見的謬誤:(1)「未周延的連項」:謂項並不能證明屬於在主項範圍、(2)「謂項的不當處理」:謂項和主項沒有連結,以至於謂項的前提不能解釋主項和連項、(3)「對主項的不當處理」主項無法連結謂項,因為連項不在範圍內、(4)「互斥前提」:謂項和主項矛盾、(5)「否定前提推出肯定結論」:主項與連項不關聯,結論必須是否定的。

▊語句邏輯

假言命題是以“如果……,則……”為語句形式的命題。“如果”部分在假言命題當中被稱作“前件”,“則”部分被稱為後件。

  1. 論證類型包含:直言命題、假言命題、規範命題、事實命題、反事實條件命題等
  2. 【肯定前件式】:允許刪除“如果”,排除假設、否定的空間,從而得到一個肯定的結論。公式:「如果P,則Q。」;「是P」;「綜上所述,是Q。」也可以是「如果P,則Q。」;「不是P」;「綜上所述,不是Q。」
  3. 【假言三段論】:當結論處於未知因素,於是縮小範圍在假定的前提下,若有符合,則會推導出的結論,公式:「如果P,則是Q。」;「如果Q,則是R。」;「綜上所述,如果P,則是R。」
  4. ✘ 肯定後件式的謬誤:假設的前提不能反推為真。「如果P,則是Q。」;「是Q。」;「綜上所述,是P。」
  5. 【否定後件式】:提出假設前提,否定假設結果,結論否定前提,公式:「如果P,則Q。」;「非Q。」;「綜上所述,非P。」也可以是「如果不是P,則不是Q。」;「是Q。」;「綜上所述,是P。」
  6. ✘ 否定前件式的謬誤:提出假設,否定假設前提,不能夠否定假設結果,公式:「如果P,則Q」;「非P。」;「綜上所述,非Q」
  7. 【歸謬法】:目的不僅是反駁對方的論證,而是要將對方的論證簡化為謬論。公式:假設P是Q,則必須要滿足X條件才會發生否定X的可能性,否定假設。
  8. 【選言三段式】:提出兩個假設前提,否定其中一個假設結果,肯定另一個前提,公式:「或是P,或是Q。」;「非Q。」;「綜上所述,P。」
  9. 【構造二難推理】:深入探討兩種前提的意義,推導出兩種意義的可能性。公式:「或是P,或是Q。」;「如果P,則R。」;「如果Q,則S。」;「綜上所述,或是R或是S。

▊構成形式 (可以無窮變化)

  1. 【選言三段論和肯定前件式】:或是P,或是Q。」;「非Q。」;
    所以,P。」;「如果P,則R。」;「綜上所述,R。
  2. 【多次迭代的假言三段論和肯定前件式】:若P,則Q。若Q,則R。」;「若R,則S。」;「若S,則T。」;「所以,若P,則T。」;「P。」;「綜上所述,T。
  3. 【多次迭代的假言三段論和肯定前件式】:若P,則Q。」;「若Q,則R。」;「若R,則S。」;「若S,則T。」;「所以,若P,則T。」;「P。」;「綜上所述,T。

▊非形式謬誤

  1. 【相干謬誤】:(1)公眾流言:將公眾所流行的見解和大眾所認為的“真相”來作為真正的真相所造成的謬誤。(2)無知謬誤:在缺少證據的情況下,就對某一種可能性下判定所導致的謬誤。(3)權威不等於專業:訴諸不當權威謬誤是僅依賴於權威人士的話語而導致的謬誤。(4)轉換焦點:提出一個完全不相關的事情(情緒化,暴力或憐憫),以此來阻止對方得出一個足以反駁自己的最終結論。(5)人身攻擊:調查背景 (祖先醜聞)、誹謗、將言語斷章取義去抨擊、相似非難的責怪對方半斤八兩。
  2. 【不當歸納謬誤】:(1)輕率概括:用「特例」取代真實案件比例。(2)乞題謬誤:是指結論包含在前提中的循環論證謬誤,論點的前提本身就令人不能信服,反駁基於不能信服的前提,其論點也不足採信。(3)假兩難推理:即便是有效論證,兩個假設前提都未被證實,因此也無法得出有效結論。(4)虛假論證:事件發生時間點在彼此前後,並不能代表有因果關係,巧合並不能當證據。(5)稻草人謬誤:過度簡化、斷章取義一個假的概念去反駁對方,導致對方看似稻草般容易被擊垮(非事實)。
  3. 【歧義性謬誤】:(1)自然主義謬誤:陳述前提的內容,不應該自動被推導成規則,例如自然的,並不代表在該案例中,自動就代表較好的選擇。(2)雙關:對語句、斷句的位置有不同解讀,導致陳述本身產出多種意思。(3)&(4)合成與分解謬誤:錯誤的從部分性質,推演整體性質,反之亦然。例如一次的不愉快,不代表從此要將之拒之千里。(5)歧義謬誤:不同的方式去運用同一個詞語,例如:自由的感覺,不同於自由在法律上的定義;壞人的定義,不等同於證據確鑿的罪犯。

--

--

俄勒岡小婦人
俄勒岡小婦人

Written by 俄勒岡小婦人

分享|學習|烹飪|故事|Taiwanese in Orego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