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的未來方案:電影2040

俄勒岡小婦人
9 min readOct 13, 2020

--

由於2020年俄勒岡史無前例的森林大火,我們開始關注更多全球暖化的議題,到底暖化會帶來的實際災害和未來的因應方式,這部電影雖然有很多俗套和不合理的地方,但其指出現有的應對未來暖化的方式卻出奇的務實。

目前我們的消費模式、工業化製造產品和食品的模式,是大量破壞自然和消耗下一代的資源來換取的;想像自己的國家,透過大量的發債模式,大型開發社會,這些大量的債務會留給子孫,當債務高於國家的還債能力,國家可能破產,也會導致子孫在一個負債累累的環境下,永遠無法享受高品質的社會福利、安全的環境和基本居住正義,如果大家都盲目的過日子和生孩子,每新增加一個小孩,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其終身消費的污染對自然造成的傷害,會急遽縮短地球的使用期限,加速人類滅亡,其核心的問題不是不鼓勵生育,而是人口和地球資源的消耗要如何平衡才能永續。

▋事實真相

來自人類活動排放諸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這樣的溫室氣體,會吸收地球反射太陽光熱能於大氣中,使地球表面像溫室一般,形成全球暖化現象,預期的影響包括:

  1. 「海平面上升」:土地面積縮減,能居住的地方減少,甚至會有島嶼國家的消失。
  2. 「降水變更」:極端的降雨和少雨會影響飲用水的數量和淹水危害居住安全。
  3. 「亞熱帶地區的沙漠擴張」:可農耕的土地減少,為求糧食和經濟增長,再去開發雨林,降低地表的森林面積和吸碳能力。
  4. 「冰川、凍土和海冰將不斷縮減」:冰川的溶化會導致海底的甲烷溶出,加劇溫室效應的惡性循環,導致海平面上升和物種滅絕。
  5. 「頻繁的極端天氣」:如熱浪、乾旱、山火、洪水、雪暴...地球會越來越不適合人類居住,森林大火所釋放的二氧化碳量也是加劇溫室效應的惡性循環。
  6. 「大規模物種滅絕」:海底生物因酸化的海洋而減少,陸上的野生動物只佔動物的2%,其他多是人類與其養殖的牲畜,溫度的變化會導致已經瀕危的物種加速滅亡。
  7. 「農作物減產」:糧食安全危機
過去五十年的全球氣溫變化 https://svs.gsfc.nasa.gov/cgi-bin/details.cgi?aid=4626
由 NASA 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 https://data.giss.nasa.gov/gistemp/graphs_v4/,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4363898

此外人類活動造成傷害還有:

  1. 土壤死亡:工業化的農耕方式,使用的化肥、除草劑和農藥,導致土壤的生物和微生物的死亡,土壤沒了生物,就會沒有養份、也沒有蓄水能力,植物的根部甚至無法呼吸,世界上能耕種的土壤只會越來越少。
  2. 過度捕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世界超過70%的魚種已經被撈光、枯竭。
  3. 垃圾汙染:大量人類製造的垃圾流入海洋,造成海洋生物窒息
  4. 車輛排放的廢氣、家庭與事業廢污水、農業化肥或有機肥等排入河口,在海灣形成大量的氮或磷,超越海水可以代謝自淨的能力。氮磷的養分讓海藻大量繁殖,許多藻類有毒,加上大量吸收水中氧氣導致其他生物缺氧而死。

族繁不及備載!

▋未來隱憂

  1. 大規模的乾旱
  2. 大規模的飢荒
  3. 大規模物種滅絕
  4. 大規模難民
  5. 生存戰爭

▋可行方案

  1. 改變「電力結構」:在孟加拉已經透過現有的太陽能電板的技術,將上萬個原本沒有供應電力的家庭,都設置太陽能板,因為沒有了電力公司,所以不會有斷電問題,人人家都是發電廠,你家斷電可以跟鄰居買(透過儲值面板設置就好),你產電多可以賣給鄰居,不用被電力公司控制電價,實行民主用電。
  2. 支持「共享經濟」:大部分的汽車都只是停在那裡佔用空間,若是所有汽車都參與公共使用,不但是電動車、甚至自動導航駕駛、還能幫你賺錢,只在你需要的時候透過APP就可以呼叫,其他時間去服務別人,這樣一來車輛的總體數量就會大量的降低,可以騰出大量的空間綠化城市。
  3. 支持「產品永續」:使用設計製造精良,可以終身使用的材質和產品、二手商品,可被回收、自然分解,自備環保杯、碗筷、吸管,減至最低拋棄式的包裝材料、快時尚,選用高品質不鏽鋼、鑄鐵鍋..等能永續使用的物件。
  4. 支持「食品永續」:現今工業化的畜牧方式,不僅不人道,汙染更甚汽車排放,紀錄片《畜牧業的陰謀》探討畜牧業所帶來溫室氣體、水消耗、土地消耗等影響,作者安德森與庫恩拿世界觀察雜誌(WWM)第2009年11、12月主題《牲畜與氣候變化》,該報告計算出畜牧業佔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51%。支持更植物性的飲食、在庭院種蔬果、養小雞、支持在地小農,選擇對動物環境友善的肉品、人造肉,鼓勵地區性的農業經濟發展,能保護國家不被國外用貿易勒索斷糧,還能保障國內在天災的衝擊下,還能有足夠的自產糧食。
  5. 支持「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女性的教育程度與其生育孩子的數量、孩子生活品質、居住地方息息相關,讓更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她們更能夠獨立自主、經濟自主、性自主,避免社會、異性、傳統文化的束縛,導致貧窮社會產出大量生活困頓的孩童,在暖化災難下,貧窮地區是第一線被犧牲的受害者。
  6. 在各大海域大量種植「海草、海帶」,海草不但生長快速,還有強大吸收大氣中碳的能力,大量復育海草、海帶,不只營養價值豐富可以舒緩糧食危機,還可以吸收碳排放改善海水變暖問題。
  7. 使用更好的搜引擎Ecosia,可以裝外掛在Chrome,這間德國公司會將使用過程中的廣告收益(其廣告收入的80%利潤),捐給植樹造林的非營利組織。Ecosia搜索是加密的,不會永久存儲,數據也不會出售給第三方廣告商。它不會基於搜索歷史記錄創建個人資料,也不會使用外部跟踪工具,是對個人更安全,對環境更永續的一個搜尋方式。

當然影片中為了流暢性,無法逐一解釋面對地球暖化更全方位的解決方案,但透過Project Drawdown的網站,其針對電力、糧食,農業和土地利用行業,運輸、建築物、地、沿海和海洋水槽、工程水槽、健康與教育等面向,持續的探索【全球暖化的最實質性解決方案】並將資訊透明公開在官網,提供個人、家庭、產業、政府參考下載。

▋看完電影的心得

曾經解決過人類生存的「工業化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社會型態,現今科學家透過各種證據和理論去告訴我們是不可永續的,更糟糕的是,吃肉和奶製品是不可永續的,當穀物歉收,就沒有足夠的大麥和玉米去養牛,當水源不足,牲畜所飲用和汙染的水源就會不堪重負。每一個現代化城市,購物當消遣的日常,那些無法被回收分解的垃圾,就會變成碎片回到我們的食物當中。

我並沒有懷疑人類是否會滅絕這個問題,在大型隕石墜落前應該是不會(笑),可造成現今局面的人類文明,有沒有可能在暖化災難不可挽回之前,能夠徹底轉型成地區糧食、能源、水源自給自足,零碳足跡、回收再利用的有效循環?我心裡有很多懷疑:

  1. 社會結構問題:過去由於民眾教育程度低,我們把稅收和權力交給政府,由政府來抉擇各種社會重大議題,可是政府這個組織很仰賴領導人做決策,一個錯誤的政策就會有數不清的民眾受害,現今的社會民眾的教育程度漸高,如何把部份決定權從政府交還到家庭的手中,以社區性質進行更民主、環保、健康、更獨立的社區運作模式?
  2. 資本主義問題:由於國家發展所需的經費,除了稅收就是發債,沒有一個良好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國家的信用難以維持債務,但資本主義的精神就是為了刺激經濟,進行銷售那些過剩的產品、服務,大量的廣告去愚弄民眾,導致民眾工作過勞、健康變差、過度消費、儲蓄減少,吃著缺乏營養的精緻食物,買著隨時會壞掉又不能回收的快時尚產品,加速踩著資源耗竭的齒輪而不自覺。
  3. 權力問題:當然人口過剩是一個問題,老齡化社會指的是社會福利制度不能永續,但人口過剩則是地球資源、人類文明無法永續,不知道哪一個在人們的耳中聽起來更悲慘?但當專家指出減少生育的主題時,我內心在想的是權力問題;扶貧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與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合作的最新報告顯示,在1990年至2015年間,全球每年碳排增長了60%,最富有的10%人口總排放量佔整體的一半以上(52%);另外,最富有的1%人口的總排放量是人類另一半最貧窮人口的3倍。也就是貧窮人口的31億人口的碳排放總額,根本比不上富裕人口那6300萬人的碳排放,這已經不是少生育的問題,而是有錢人對世界的掠奪,那種毀滅性的殺傷力,就算幾十億的人口努力改變吃素,還是比不上那些瘋狂開採石油和販賣垃圾的富人,他們不顧代價的享受當下,瘋狂對資源的掠奪和消費,打著促進就業率、犧牲他人、他國土地,而自我感覺良好,造成的傷害都讓貧窮地區的人承擔。對,資本主義是不能永續的。
  4. 教育問題:暖化問題迫在眉睫,但真正把環境教育落實在課綱內,注重環境道德的國家有幾個?全球的人口都應該利用網路資源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透過學習去認識自己的處境和要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做出較佳的選擇,如果地球暖化之勢不可挽回,那我們下一代要如何面對滿目瘡痍的地球資源浩劫?可能才是真正要學習的主題。

人類是否真的在乎他們的下一代?這是一個很諷刺的問句,照理說演化告訴我們適者生存,可是人類文明「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現在指向的是"有錢人生存",但是沒有廣大勞動階層提供的服務,鈔票金錢根本沒有意義,當有錢也買不到商品和服務的時候,社會就會崩潰,取而代之的是難民和戰爭,這個世界真的不需要那些超級有錢人,我們需要的是符合環境效益、生存效益,一個能自給自足的地區化社會體系,實行更民主化、更現實的生存選擇項目。

--

--

俄勒岡小婦人
俄勒岡小婦人

Written by 俄勒岡小婦人

分享|學習|烹飪|故事|Taiwanese in Oregon

No responses yet